接上文《【端子】压接端子:解析与过程控制(一)》
绝缘外皮压接高度
通常不规定绝缘外皮的压接高度,原因是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绝缘外皮厚度、材料和硬度。大多数端子被设计成容纳多种规格的导线。端子在其适用范围内,可能无法完全抱住绝缘外皮,或无法严丝合缝地抱紧导线。但这种情况下的绝缘外皮压接通常是合格的。
1.若电线过粗,则绝缘外皮压线框应至少箍住电线的88%。
2.若电线过细,则绝缘外皮压线框应至少抓紧导线的50%,并能牢牢握住电线的头部。
要检查绝缘外皮的压接截面,请把电线从端子后面切下来,使切面齐平于端子后面。确定好最佳压接设置后,要记录好绝缘外皮压接高度。操作人员可以把检查绝缘外皮的压接高度作为设置步骤的一部分。
绝缘外皮末端位置
绝缘外皮的末端位置是指在绝缘外皮压接处到芯线压接处之间的过渡区间内的位置。在该过渡区间内,芯线长度应与绝缘外皮长度相同。 绝缘外皮末端的定位应确保绝缘外皮压线框整个长度的下方都有绝缘外皮,同时不得延伸到芯线压线框下方。
使用台式压接机进行压接时,绝缘外皮末端的位置取决于导线止档和剥皮长度。而使用自动电线处理机进行压接时,绝缘外皮末端的位置则取决于压接机的进/出调整。
剥皮长度

剥皮长度指的是将导线绝缘外皮剥除后,暴露出来的芯线长度。当绝缘层末端位置在绝缘外皮压接处和芯线压接处之间的过渡区间居中时,剥皮长度决定了导体刷的长度。
压接过程控制
控制压接过程是一个涉及端子、电线、工具、人员、方法、程序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过程。只有在这个过程得到控制时,才能实现高质量的压接。质量控制是高质量压接操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设置或检查工具通常不会花费太多时间,但可以避免由于返工或重新制造而导致的数千美元的损失。偏差是从一个压接到另一个压接之间发生的轻微变化。这些偏差包括普通偏差和特殊偏差。普通偏差通常影响压接效果的一致性,是由于许多小原因造成的,例如成卷电线或端子内固有容差以及剥皮和压接设备的自然误差。为了减少普通偏差,通常需要更换电线、端子和模具制造商。某些特殊情况会导致特殊偏差,这些情况通常是不规则的和不可预知的。例如,如果在压接前几百个端子时出现模具松脱或模具损坏导致过程停顿,但我们未跟踪检查整个压接过程,则可能需要在压接完成数千个端子后才能发现该问题。
过程能力
在使用新的压接工具进行生产之前,需要进行一项特定的电线能力研究,以便了解使用该工具生产的电线是否符合要求。这种研究基于正态分布假设(钟型曲线),用于估计出现不合格测量值的概率,即潜在缺陷的百万分率(PPM)。

(*PPM:潜在缺陷的百万分率。)
在压接过程中,需要提取至少25件样品,并计算出它们的平均值和标准偏差。下面的公司定义了Cp(能力指数),该指数可以从0到无穷大,数值越大说明过程的能力越强。大于1.33的数值被认为是大多数应用场合可以接受的数值。 Cp的计算公式为允许误差/6X标准偏差。 Cpk(制程能力指数)表明被测制程能否制造出小于允许误差的产品。若制程设定为规范的平均值,则Cpk值等于Cp。 若Cpk为负值,则制程均值超出规范限度。若Cpk处于0和1之间,则某些六西格玛分布范围超出了允许范围。若Cpk值大于1,则六西格玛分布范围完全处于允许范围之内。 两个公式计算出的结果,取较小值为Cpk数值。

很多公司追求六西格玛,因为它代表零缺陷。但一家公司是否能达到这个水平,取决于其制程的普通偏差量。例如,手动压接工具与使用压接机和模具配合进行压接相比,会产生更大的偏差。同样的,台面端与电线加工机械相比,也会造成更大的偏差。 其中一部分压接偏差来自于测量,因为不同测量设备以及同一测量人员每次测量方式的不同都会造成测量偏差。使用压接测微仪比代表卡尺更准确,因此必须使用足够精确的测量仪器。
操作人员在测量相同部件时可能采用不同的方法,甚至同一名操作人员在使用两种不同量规测量同一个部件时也可能会采用不同方法。 为了找出偏差的来源,Molex公司建议进行量规能力研究。对于微型端子压接到细电线上,其压接高度偏差范围需要控制在较窄的范围内,以保证抗拉强度。由于测量误差会增加测定的偏差值,从而降低Cpk数值,因此需要注意测量误差的影响。 如果从生产压接中获得的数据明显与(工具)能力研究中得出的数据不同,就需要重新确认压接工具的能力。
(未完待续)
体验预约:0755-26583671或18926443017(柳生)
线束工厂常见质检问题解决方案
【问题2】如何避免不良压接的端子线流向客户?
【问题6】如何减少人工成本的同时提高端子压接良率?
【问题8】拿单困难,利润一降再降,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