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主页
回到主页

如何正确布置汽车发动机舱体线束?

发动机舱体线束

 

工艺内容:

(1) 后尾线束走向布置: 

方案一:线束直接沿副水箱支架向上走线,在仓体中部向两侧后尾立柱方向走线。 

方案二:后尾线束沿右侧车身骨架布置到右后侧围立柱,然后向上沿仓体走向另一侧立柱。 

方案三:左右后尾线束与顶架线束对接后分别沿左右侧后围立柱和副水箱支架横梁布线到灯具和传感器、副启动盒等电器元件的具体安装位置处。 

注意:由于发动机结构原因油路在上、线路在下时,油管的接头部位与线束不能出现上下正对的现象(保证油管接头漏油时不能漏到线束上)。

工艺参数:

线束固定点间距不大于400mm。

质量要求:

1. 后尾线束走在后备仓体上面部分,一般用车身线卡固定(间距不大于400mm),若用扎带穿过的钢丝网格要大于等于2格网格。 

2. 后尾线束在最后牛腿和最后车架横梁上及与发动机连接的固定支架上固定,均不得用扎带固定,打孔用车身线卡固定。(因为扎带不能重复使用,要考虑到维修的方便性,尽可能不用扎带)

3. 多余的临时的线束用扎带固定不得随意晃动。插接件的固定,应避免插接件悬空,晃动,承载。 

4. 由于后发动机舱电器件较多,空间有限,必须保证线束不能相互干涉、摩擦、受力。 

5. 线束过拐角边棱时应包橡胶皮、波纹管或地板革保护。

6. 为确保线束布置走向的合理性、维修的方便性、固定的一致性可适当安装不同型号的固定支架:直板型、L型、镀较的、镀锌的等等,但必须保证生产批次的一致性。

(2)电路避开排气管(间距在200mm以上)、避开打气泵及连接钢管(间距在50mm以上)等高温部件,如果由于发动机原因实在无法避开,必须用玻纤管或隔热玻璃丝面对每根线单独包扎防护(防护后间距大于50mm),包扎后用车身线卡把线束固定在车架上。

工艺参数:

1. 电路避开排气管(间距在200mm以上)

2. 避开打气泵及连接钢管(间距在50mm以上)

3. 玻纤管或隔热面防护后间距大于50mm以上。

质量要求:

电路避开排气管、打气泵连接钢管等高温部件;用车身线卡把线束固定在车身上,固定牢固不松动。(在热源部位不允许用扎带固定线束,原因是扎带经过长时间烘烤后会变脆脱落)。

(3)发动机仓体灭火弹导火索线束在仓体上边网格上扎带固定(扎带颜色应与导火索护线套颜色一致)。

工艺参数:

选用4*150的扎带。

质量要求:

扎带固定于网格的十字交叉部位,线束布置顺直。

(4)线束不得同发动机油管,助力转向油管接触,应分开固定。

工艺参数:

间距大于30mm。

质量要求:

线束油管分开固定无接触。

(5)空调线束的多余部分不允许扎在后备仓体内,扎在车厢风道内。根据空调压缩机的位置不同,空调线束要沿车身骨架型材、牛腿、副水箱支架或者发动机后备舱的上舱板布线,由于空间关系实在没有好的位置布线也可部分用双头扎带与空调媒管固定在一起。

工艺参数:

折弯长度控制在一米左右,不准绕成一团放在风道内。

质量要求:

1. 发动机仓体内空调线束留的刚好够用为标准。压缩机线束要求要有50mm的活动余量。

2. 空调压缩机火线沿压缩机支架、副水箱支架、车身骨架用车身线卡固定布线,不许悬空承载、摩擦干涉。火线保险要固定牢固,不可松动。 

3. 空调线束要求尽可能与后尾线束向一起布线固定,整齐美观,不晃动不受力,不摩擦干涉并尽量隐藏。

4. 空调压缩机处的插接器要插接牢固正确,避免接触不良。

(6)传感器胶套保护完全,不允许有套一半的现象。 

1. 后置发动机仓线束通用规范见通知单:450010965:发动机线束及后尾线束,在各个仓门、检修口、尾灯安装口所能看到的主杆部 分线束、分支部分线束顺直布置,不允许出现打折捆扎的现象。(若线束过长,线 束必须打折的,打折捆扎部分线束隐藏布置不外露,在各个仓门处尽量不被人看 到。)空滤器进气管子上不得出现扎带捆扎线束现象。

2. 空滤器报警器安装规范:空滤器报警器安装在空滤器附近牛腿上,固定方式保证批量一致。要求:固定 支架牢固不晃动,无干涉(必要时加玻纹管保护,玻纹管两端及关健部位缠黑色防。

(7)水胶带。空滤器进气管子上不允许出现扎带捆扎管子现象。

其它:

1. 电器盒和电器控制单元及空滤器等部件在外露部位要有说明标牌。

2. 所有电器盒与电器元件插接时线束要从下往上插接,避免进水。

 

体验预约:0755-26583671或18926443017(柳生)

 

线束工厂常见质检问题解决方案

 

【问题1】端子压接工艺存在问题,长期得不到改善或不知道如何改善?

【问题2】如何避免不良压接的端子线流向客户?

【问题3】端子压接首检、巡检不按要求做,报告造假,怎么解决?

【问题4】如何杜绝插错孔位、线序颜色错误的不良线束流向客户?

【问题5】现有端子截面分析仪,太复杂,员工不会用或不愿用?

【问题6】如何减少人工成本的同时提高端子压接良率?

【问题7】端子拉拔力首巡检报表填写繁琐,有更好的办法吗?

【问题8】拿单困难,利润一降再降,怎么办?

【问题9】线序检测仪每次新线录入都要反复折腾,甚至每次都要找厂家协助,有没有破解办法?

【问题10】端子机压力管理系统报警多,部分不良品检不出,怎么解决?

上一篇
TELMA缓速器电源负极安装攻略:如何正确连接电源线束?
下一篇
汽车线束布置指南:起动机和发电机线束的工艺内容详解!
 回到主页
所有文章
×

还剩一步!

确认邮件已发至你的邮箱。 请点击邮件中的确认链接,完成订阅。

好的